谭萼辉,博士,副教授(高聘),硕士生导师
邮箱:ehuitan@hainanu.edu.cn;
qq:1048248072
联系电话:18805064169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820
招生专业:环境科学
个人主页:https://hb.hainanu.edu.cn/nanhaihaiyang/info/1071/1154.htm
个人兴趣及期望:喜欢篮球,希望营造轻松、开放、自由的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氛围,欢迎有志同学加入。
个人履历:
2020.09-至今,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聘副教授
2019.07-2020.08,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2015.09-2019.06,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化学,博士
2012.09-2015.06,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科学,硕士
2008.09-2012.06,湘潭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学士
未来研究方向:
聚焦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利用同位素技术探究全球变化(如升温、缺氧和酸化等)下陆海关键带(包括流域、湖泊、湿地、地表河口、地下河口、近岸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生地化循环的响应及其气候反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氮循环动力学过程(主要为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与调控;(2)温室效应气体氧化亚氮的源汇结构;(3)氮与其他元素如铁、锰和硫酸盐等的耦合过程;(4)驱动氮循环过程的功能微生物;(5)沉积物脱氮过程的模型模拟研究。
项目课题:
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2020/09-2026/06,团队共享1000万元,主要团队成员,参与。
前期工作介绍:
本人前期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同位素手段解析沉积物氮循环。应用氮同位素技术,结合中尺度培养实验,聚焦河口及中国沿岸沉积物,探讨沉积物氮移除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和气候反馈。
1、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温度是影响微生物过程的主要环境调控因子。以低纬度区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度操控实验,结合中高纬度已发表研究,首次从生态系统及跨纬度尺度上研究了沉积物不同氮移除过程及温室效应气体释放对未来升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刺激反硝化过程中温室效应气体氧化亚氮(N2O)的释放,其温度效应(Q10)显著高于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全球整合数据证实反硝化细菌的最适温度高于厌氧氨氧化细菌最适温度,说明反硝化细菌具有较高的温度耐受性,而厌氧氨氧化细菌则相对嗜冷;此外,低纬度区域沉积物原位温度已经接近反硝化最适温度,甚至超过厌氧氨氧化最适温度。该研究指出未来升温将以抑制沉积物厌氧氨氧化为代价刺激反硝化脱氮,导致更多的氮移除以N2O形式释放,形成正的气候反馈。
2、河口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是氮素迁移转化和N2O释放的热点场所。以珠江口为例,利用同位素配对技术量化了沉积物氮移除及N2O产生速率,定量评估了不同硝酸盐来源所支持的氮移除。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是氮汇场所,以反硝化过程为主导(93-100%),同时也是显著的N2O来源,沉积物产生的N2O占珠江口海-气日排放的~35%;此外,沉积物的硝化过程是氮移除主要的底物来源,耦合硝化反硝化过程是主要的氮移除机制;沉积物氮的去除以及N2O的释放受环境盐度、底物浓度、有机质含量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在河口以及陆架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区域,有机质的降解维系了沉积物的脱氮过程。
3、湿地是地球的肺,其生态系统功能的运转已经受到人为活动引起的胁迫。以人工湿地为例,监测了不同季节湿地内不同氮素组成和含量变化,同时利用氮同位素添加技术和泥浆培养方法,量化了湿地内沉积物潜在氮移除速率。结果发现,湿地中主要氮移除途径为反硝化过程,夏季是最佳氮移除季节,而秋冬季的氮移除受底物浓度和温度的限制。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推断,通过物理扰动沉积物水界面,可以促进溶氧和无机氮由水体向沉积物的扩散,从而促进沉积物中硝化过程的发生,为反硝化提供底物,最终促进湿地系统脱氮功能。
4、地下河口与地上河口相似,是陆海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地下河口的水量输送及其所携带的营养盐对近岸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仍不清楚。我们以中国南海北部和东海陆架为研究区域,利用镭同位素、三端元混合以及箱式模型研究了陆架尺度上的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其生地化影响。该研究首次探讨了陆架尺度上海底地下水的排放,研究结果表明陆架尺度的地下水排放量级与河流输送相当,能携带可观的碳、氮和磷的营养盐。因此在研究地上河口或近岸区域尺度上不同物质收支平衡以及生地化影响时必须要考虑海底地下水排放的影响。
谭萼辉,博士,副教授(高聘),硕士生导师
邮箱:ehuitan@hainanu.edu.cn;
qq:1048248072
联系电话:18805064169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820
招生专业:环境科学
个人主页:https://hb.hainanu.edu.cn/nanhaihaiyang/info/1071/1154.htm
个人兴趣及期望:喜欢篮球,希望营造轻松、开放、自由的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氛围,欢迎有志同学加入。
个人履历:
2020.09-至今,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聘副教授
2019.07-2020.08,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2015.09-2019.06,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化学,博士
2012.09-2015.06,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科学,硕士
2008.09-2012.06,湘潭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学士
未来研究方向:
聚焦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利用同位素技术探究全球变化(如升温、缺氧和酸化等)下陆海关键带(包括流域、湖泊、湿地、地表河口、地下河口、近岸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生地化循环的响应及其气候反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氮循环动力学过程(主要为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与调控;(2)温室效应气体氧化亚氮的源汇结构;(3)氮与其他元素如铁、锰和硫酸盐等的耦合过程;(4)驱动氮循环过程的功能微生物;(5)沉积物脱氮过程的模型模拟研究。
项目课题:
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2020/09-2026/06,团队共享1000万元,主要团队成员,参与。
前期工作介绍:
本人前期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同位素手段解析沉积物氮循环。应用氮同位素技术,结合中尺度培养实验,聚焦河口及中国沿岸沉积物,探讨沉积物氮移除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和气候反馈。
1、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温度是影响微生物过程的主要环境调控因子。以低纬度区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度操控实验,结合中高纬度已发表研究,首次从生态系统及跨纬度尺度上研究了沉积物不同氮移除过程及温室效应气体释放对未来升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刺激反硝化过程中温室效应气体氧化亚氮(N2O)的释放,其温度效应(Q10)显著高于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全球整合数据证实反硝化细菌的最适温度高于厌氧氨氧化细菌最适温度,说明反硝化细菌具有较高的温度耐受性,而厌氧氨氧化细菌则相对嗜冷;此外,低纬度区域沉积物原位温度已经接近反硝化最适温度,甚至超过厌氧氨氧化最适温度。该研究指出未来升温将以抑制沉积物厌氧氨氧化为代价刺激反硝化脱氮,导致更多的氮移除以N2O形式释放,形成正的气候反馈。
2、河口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是氮素迁移转化和N2O释放的热点场所。以珠江口为例,利用同位素配对技术量化了沉积物氮移除及N2O产生速率,定量评估了不同硝酸盐来源所支持的氮移除。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是氮汇场所,以反硝化过程为主导(93-100%),同时也是显著的N2O来源,沉积物产生的N2O占珠江口海-气日排放的~35%;此外,沉积物的硝化过程是氮移除主要的底物来源,耦合硝化反硝化过程是主要的氮移除机制;沉积物氮的去除以及N2O的释放受环境盐度、底物浓度、有机质含量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在河口以及陆架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区域,有机质的降解维系了沉积物的脱氮过程。
3、湿地是地球的肺,其生态系统功能的运转已经受到人为活动引起的胁迫。以人工湿地为例,监测了不同季节湿地内不同氮素组成和含量变化,同时利用氮同位素添加技术和泥浆培养方法,量化了湿地内沉积物潜在氮移除速率。结果发现,湿地中主要氮移除途径为反硝化过程,夏季是最佳氮移除季节,而秋冬季的氮移除受底物浓度和温度的限制。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推断,通过物理扰动沉积物水界面,可以促进溶氧和无机氮由水体向沉积物的扩散,从而促进沉积物中硝化过程的发生,为反硝化提供底物,最终促进湿地系统脱氮功能。
4、地下河口与地上河口相似,是陆海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地下河口的水量输送及其所携带的营养盐对近岸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仍不清楚。我们以中国南海北部和东海陆架为研究区域,利用镭同位素、三端元混合以及箱式模型研究了陆架尺度上的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其生地化影响。该研究首次探讨了陆架尺度上海底地下水的排放,研究结果表明陆架尺度的地下水排放量级与河流输送相当,能携带可观的碳、氮和磷的营养盐。因此在研究地上河口或近岸区域尺度上不同物质收支平衡以及生地化影响时必须要考虑海底地下水排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