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博士,副教授(高聘),硕士生导师
邮箱:minxu@hainanu.edu.cn;775881042@qq.com
联系电话:18030179699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822
招生专业:生态学
个人主页:https://hb.hainanu.edu.cn/nanhaihaiyang/info/1071/1216.htm
个人履历:
2021.01-至今,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高聘)
2019.11-2020.12,南加州大学,博士后
2018.08-2020.12,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特任副研究员,博士后
2012.09-2018.06,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化学,博士
2008.09-2012.06,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学士
研究兴趣:
氮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与其他各种元素循环紧密耦合,尤其是碳。作为海洋生产力的限制因子,氮的可利用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洋生物泵的碳封存效率,间接调控了大气CO2的浓度。本人一直围绕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开展研究,主要基于前沿稳定同位素方法(包括自然丰度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应用,落点于含湖泊、河口、开阔大洋等不同水生环境在内的氮转化动力学过程研究。前期主要研究贡献包括:
(1)创新性提出同位素矩阵法,同步解析上层海洋多个氮过程速率
在复杂的野外现场环境中,通常有多重的速率反应在同时进行,但是传统的同位素培养技术通常只关注单一过程,并常常假设培养过程中底物以及目标产物氮储库不与其它氮储库发生同位素交换,这样的假设对同时发生不同形态氮循环通路的速率估计带来潜在的误差。我们提出的同位素耦合储库变异的创新方法“同位素矩阵法”是领域内的首创。该方法通过添加单一氮示踪剂,从系统观点同步定量8个氮过程的速率,结合同位素与储库变化,形成目前国际上唯一可用来同步探讨8种氮过程对环境因子,如温度、pH等响应的方法,扩大了同位素在全球变化下氮循环研究的应用。
(2)首度以同位素方法证实洋流水平输送的水团锋面是有机质再矿化的热点区域
水体的水平混合作用对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利用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现场观测,首度发现黑潮水入侵带来的惰性有机质受到南海微生物降解,加速了有机氮矿化与氨氧化速率。此类物理过程启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响应有普适性,如亚极区锋面、河口羽状流锋面,但却没有适当方法证明。由于氨氧化过程是对有机质矿化迅速作出反应的关键过程,我们创新的应用氨氧化速率表征此类生地化响应,为推演出黑潮入侵对于南海再生/新生产力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3)解析光与底物交互作用对于光合/化能自养微生物竞争力的调控作用
再生氮维持了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而再生氮两种主要形态:铵氮和尿素是浮游植物和硝化生物生长共同的底物,资源需求的重叠使得这两类生物在空间生态位上产生可能产生排斥。通过同位素手段,发现在低底物的海区浮游植物(促进)和硝化生物(抑制)对光的敏感性都增加了。结果显示在低底物的真光层,浮游植物对底物的竞争强于硝化微生物,证明光通过调节微生物对底物的亲和力进而调控了寡营养盐光区微生物的生态位,决定了同化/氧化路径的相对强度。该研究结果极大提升我们对于光与底物交互作用在真光层氮再生循环调控的认识,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未来五年,本人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聚焦不同水环境氮循环的动力过程,结合同位素示踪、流式分选和纳米离子质谱等手段,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氮循环动力学过程(尤其是光区与深海)速率与调控因子;
(2)氮循环过程执行的微生物(浮游植物、硝化生物和病毒等),在氮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调节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化学计量关系;
(3)氮与碳、磷、金属(铁、铜…)等元素的耦合研究;
(4)从群落、细胞等不同水平探究全球变化下不同水环境氮相关元素循环过程及其功能生物响应。
欢迎有志有趣的研究生加入。
项目课题:
1.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2020/09-2026/06,团队共享1000万元,主要团队成员,参与。
2.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人才派出项目,全球暖化下硝化微生物的响应,2019/11-2020/12,结题,主持。
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4批面上,光和底物对寡营养海域真光层再生氮转化路径的协同调控,2018/11-2020/12,结题,主持。
4.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C类(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应用纳米离子二次质谱从单细胞水平研究海洋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对硝酸盐利用的差异,2019/04-2019/05,结题,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1676060,温度胁迫对珊瑚生态系统固氮的影响——现生环境与历史记录反演,2017/01-2020/12,结题,参与;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1561164019,中国近海两个主要缺氧区碳和氮的化学计量动力学,2016/01-2019/12,结题,参与;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项目,41503069,现生浮游有孔虫壳体键结有机氮同位素特征与真光层氮循环,2016/01-2018/12,结题,参与。
徐敏,博士,副教授(高聘),硕士生导师
邮箱:minxu@hainanu.edu.cn;775881042@qq.com
联系电话:18030179699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822
招生专业:生态学
个人主页:https://hb.hainanu.edu.cn/nanhaihaiyang/info/1071/1216.htm
个人履历:
2021.01-至今,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高聘)
2019.11-2020.12,南加州大学,博士后
2018.08-2020.12,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特任副研究员,博士后
2012.09-2018.06,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化学,博士
2008.09-2012.06,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学士
研究兴趣:
氮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与其他各种元素循环紧密耦合,尤其是碳。作为海洋生产力的限制因子,氮的可利用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洋生物泵的碳封存效率,间接调控了大气CO2的浓度。本人一直围绕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开展研究,主要基于前沿稳定同位素方法(包括自然丰度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应用,落点于含湖泊、河口、开阔大洋等不同水生环境在内的氮转化动力学过程研究。前期主要研究贡献包括:
(1)创新性提出同位素矩阵法,同步解析上层海洋多个氮过程速率
在复杂的野外现场环境中,通常有多重的速率反应在同时进行,但是传统的同位素培养技术通常只关注单一过程,并常常假设培养过程中底物以及目标产物氮储库不与其它氮储库发生同位素交换,这样的假设对同时发生不同形态氮循环通路的速率估计带来潜在的误差。我们提出的同位素耦合储库变异的创新方法“同位素矩阵法”是领域内的首创。该方法通过添加单一氮示踪剂,从系统观点同步定量8个氮过程的速率,结合同位素与储库变化,形成目前国际上唯一可用来同步探讨8种氮过程对环境因子,如温度、pH等响应的方法,扩大了同位素在全球变化下氮循环研究的应用。
(2)首度以同位素方法证实洋流水平输送的水团锋面是有机质再矿化的热点区域
水体的水平混合作用对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利用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现场观测,首度发现黑潮水入侵带来的惰性有机质受到南海微生物降解,加速了有机氮矿化与氨氧化速率。此类物理过程启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响应有普适性,如亚极区锋面、河口羽状流锋面,但却没有适当方法证明。由于氨氧化过程是对有机质矿化迅速作出反应的关键过程,我们创新的应用氨氧化速率表征此类生地化响应,为推演出黑潮入侵对于南海再生/新生产力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3)解析光与底物交互作用对于光合/化能自养微生物竞争力的调控作用
再生氮维持了寡营养海区初级生产力,而再生氮两种主要形态:铵氮和尿素是浮游植物和硝化生物生长共同的底物,资源需求的重叠使得这两类生物在空间生态位上产生可能产生排斥。通过同位素手段,发现在低底物的海区浮游植物(促进)和硝化生物(抑制)对光的敏感性都增加了。结果显示在低底物的真光层,浮游植物对底物的竞争强于硝化微生物,证明光通过调节微生物对底物的亲和力进而调控了寡营养盐光区微生物的生态位,决定了同化/氧化路径的相对强度。该研究结果极大提升我们对于光与底物交互作用在真光层氮再生循环调控的认识,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未来五年,本人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聚焦不同水环境氮循环的动力过程,结合同位素示踪、流式分选和纳米离子质谱等手段,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氮循环动力学过程(尤其是光区与深海)速率与调控因子;
(2)氮循环过程执行的微生物(浮游植物、硝化生物和病毒等),在氮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调节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化学计量关系;
(3)氮与碳、磷、金属(铁、铜…)等元素的耦合研究;
(4)从群落、细胞等不同水平探究全球变化下不同水环境氮相关元素循环过程及其功能生物响应。
欢迎有志有趣的研究生加入。
项目课题:
1.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2020/09-2026/06,团队共享1000万元,主要团队成员,参与。
2.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人才派出项目,全球暖化下硝化微生物的响应,2019/11-2020/12,结题,主持。
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4批面上,光和底物对寡营养海域真光层再生氮转化路径的协同调控,2018/11-2020/12,结题,主持。
4.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C类(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应用纳米离子二次质谱从单细胞水平研究海洋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对硝酸盐利用的差异,2019/04-2019/05,结题,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1676060,温度胁迫对珊瑚生态系统固氮的影响——现生环境与历史记录反演,2017/01-2020/12,结题,参与;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1561164019,中国近海两个主要缺氧区碳和氮的化学计量动力学,2016/01-2019/12,结题,参与;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项目,41503069,现生浮游有孔虫壳体键结有机氮同位素特征与真光层氮循环,2016/01-2018/12,结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