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大厅>培训课程

【向市果】系列项目路演·中科院水生所专场

课程时间:2022-09-28 09:30

课程地址:https://kgn.h5.xeknow.com/sl/3G1Iax

课程费用:0.00

更多详情请扫码关注


为更好的将科技成果与技术升级换代和资本投资并购需求对接,架起高校院所与市场、资本之间的桥梁,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依托运营主体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协同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全国20多个重点省市的分支机构,聚集全国资源优势,举办“向市果”系列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此次,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拟于9月28日举办“【向市果】系列项目路演·中科院水生所专场”活动。


一、中科院水生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2011年水生所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试点工程。2015年被认定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特色研究所。

水生所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是,面向国家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着力重大理论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强化创新价值链的延伸,在水环境保护、淡水渔业和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水生所注重发挥水生生物学科技“国家队”的作用,积极促进地方科技事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农业部鲫鱼遗传育种中心为依托,促进了渔业模式和环保饲料等成果转化,指导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的水产原良种场。以湖北省和武汉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推动了我所一批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核心技术向全国辐射和转化。面向企业和地方需求,依托藻类生物技术与生物能源研发中心、淮安研究中心等共建机构,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为企业发展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二、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


活动时间:

2022年9月28日  9:30-11:30

活动形式:

网络直播(公益活动)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业务处

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水环境治理分会


协办单位:

天津联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仙桃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襄阳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四、参会对象


1.内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相关产业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2.高校院所内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相关科研团队;

3.对内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利用项目有合作意向的单位或个人,如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


五、活动议程


(一)水生所介绍(9:30-9:40)

李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科研业务处副处长


(二)项目路演(9:40-11:30)

1

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藻类智能分析仪》


负责人/主讲人:张学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

项目:《基于生态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恢复的內源污染修复技术》


负责人/主讲人:张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3

项目:《富硒微藻的大规模生产及在农业、食品和医药中应用》


负责人:黄开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张宝龙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后


六、项目简介


项目一:基于机器视觉的藻类智能分析仪

项目概况

本成果依托先进的基于流式影像运动目标追踪的颗粒计数,针对当前湖库水华和毒素异味的监测预警问题,解决了自然水体中藻类种群结构的识别和浓度监控的问题。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粒径检测范围2-500µm;浓度检测范围105-1011个/L;技术准确率≥90%。目前已经在包括洪潮江水库、昭通水库等自然水体进行实际应用,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并对湖库的水华预警提供了数据支撑。


技术创新点

1.流式显微成像技术(发明专利授权)。

2.藻类识别与计数算法模型(软件著作权授权)。

3.丰富的藻类数据库。


转化方式

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



项目二:基于生态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恢复的內源污染修复技术

项目概况

该成果突破了高磷、高有机质等特殊生境制约沉水植物恢复的瓶颈,强化了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内源污染物控制的正反馈效应。研究成果丰富了浅水湖泊沉积物磷控制和沉水植物恢复理论,为内源磷污染控制和沉水植物恢复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已成功应用于杭州西湖、淮河支流沙颍河、武汉东湖、东莞生态园等生态修复工程,有效解决内源磷污染难题,成功恢复了沉水植被并实现多年稳定自然更替,湖泊自我维持、自我修复的能力逐渐强大,初步实现清水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构建。


技术创新点

1.生态基底改良材料。

2.基于基底改良材料载体的网格式沉水植物种植技术。

3.生态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恢复协同作用的內源污染控制技术。


转化方式

项目合作。



项目三:富硒微藻的大规模生产及在农业、食品和医药中应用

项目概况

团队培育出富硒微藻,能将硒矿中的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转化效率可达90%以上。微藻生长迅速,易于大规模培养,以微藻为原料,生产出分别适应于动植物的富有机硒营养液,将富硒营养液应用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可使茶叶、大米、鸡蛋、猪肉、牛肉、牛奶、香菇、平菇等产品富集有机硒。微藻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可大规模制得富硒蛋白粉,此外,微藻中的大分子硒蛋白能被分解成小分子含硒多肽,其有机硒纯度更高,更易被人体吸收,经实验验证可用于开发具有补硒功效的硒肽胶囊等保健品。


技术创新点

1.富硒微藻的大规模培养技术。

2.硒蛋白和硒多肽的生产技术。

3.植物富硒营养液生产技术。

4.动物富硒营养液生产技术。


转化方式

项目合作,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




七、联系人


成果供需对接/路演活动咨询与合作:

向市果 18571831291(微信同)

邮箱:uip@uipplus.com